黄芪作为一味常见的中药材,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使用。黄芪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,可分为生黄芪和炙黄芪,二者在炮制方法、外观、功效、适用人群以及使用禁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。
炮制方法不同
生黄芪是将黄芪药材去除杂质、洗净、润透后切成薄片,再经过干燥处理而成。整个过程没有添加任何辅料,是黄芪最原始的炮制形态。而炙黄芪则是在生黄芪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加工,将生黄芪切片后,加入炼蜜炒制而成。炼蜜是将蜂蜜置于锅中,加热至沸腾后改用文火,去除浮沫和杂质,然后加水稀释,淋入黄芪片中继续翻炒,直至黄芪片颜色深黄均匀,略有光泽,且无黏连,取出放凉后即得炙黄芪。
外观有别
生黄芪表面呈灰黄色或淡棕褐色,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,质地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强,并显粉性,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,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,气味微弱而特异,味微甜,嚼之有豆腥味。炙黄芪表面颜色比生黄芪略深,呈棕黄色或深黄色,表面比较光滑,同样有纵皱纹,质地比生黄芪略软,容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强,并显粉性,皮部棕白色,木部淡黄色,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,气味特异,味甜。
功效侧重不同
生黄芪具有补气固表、托毒排脓、利尿、生肌等功效。它能够增强人体卫气,提高机体免疫力,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、食少便溏、中气下陷、久泻脱肛、便血崩漏、表虚自汗、气虚水肿、内热消渴、血虚萎黄、半身不遂、痹痛麻木等病症。例如,对于一些经常自汗盗汗的患者,生黄芪可以通过固表止汗的作用来改善症状;对于疮疡久溃不敛的情况,生黄芪能托毒生肌,促进疮口愈合。
炙黄芪经过蜜炙后,增强了补中益气的功效,同时具有补气养血、温中补虚的作用。它主要用于治疗脾气虚弱、中气下陷所致的食少便溏、久泻脱肛、内脏下垂等症。比如,对于脾胃虚弱、消化功能不佳,经常出现食欲不振、大便稀溏的人群,炙黄芪可以发挥补脾益气的功效,改善脾胃功能;对于气虚血弱导致的面色萎黄、头晕乏力等症状,炙黄芪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。
适用人群不同
生黄芪适用于表虚自汗、气虚水肿、疮疡不敛等人群。这类人群通常卫气不固,容易出汗,或者身体容易出现水肿,以及疮疡愈合缓慢等情况,生黄芪的补气固表、托毒生肌等功效能够针对这些症状进行调理。
炙黄芪则适用于脾气虚弱、中气下陷、血虚萎黄等人群。这些人群往往脾胃功能较差,消化吸收能力弱,容易出现乏力、气短、便溏等症状,或者因气血不足导致面色不佳,炙黄芪的补中益气、补气养血功效能够帮助他们改善身体状况。
使用禁忌有异
生黄芪不宜与龟甲、白鲜皮同用,也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同用,以免出现不良反应。此外,生黄芪具有一定的毒性,不宜长期或者大量服用,以免出现腹泻、呕吐、头晕等中毒反应。实证及阴虚阳盛者不宜服用生黄芪,因为生黄芪性温,具有补气作用,实证患者服用可能会加重病情,阴虚阳盛者服用则可能助热伤阴。
炙黄芪不宜与葱、蒜、萝卜等同用,也不宜与阿司匹林肠溶片、维生素C片等药物同用,以免出现不良反应。炙黄芪虽然没有毒性,但不宜过量服用,以免出现上火的症状,如口干、咽痛、便秘等。同样,实证及阴虚阳盛者也不宜服用炙黄芪。
生黄芪和炙黄芪虽然同为黄芪,但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。在使用时,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病症,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选择,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